對蝦游塘,是指對蝦在水體表層出現緩游、慢游、群游等異常活動的一種現象.
一、環境變化引起游塘
(1)當高溫、低壓、暴風、暴雨、臺風過后,致使大量藻類死亡,池水突然變清或蝦塘浮游生物種群發生變化,水質惡化。
(2)如陰雨天持續5~7天以上,轉晴后陽光猛烈照射下使水一下子濃起來,這種情況也會使對蝦產生應激性游塘。
解決方案:
1、在天氣發生變化時,注入新水,提高蝦池水位。
2、在天氣急劇變化前,全塘潑灑賽有漁液肽美,以免蝦的應激反應。雨后,最好潑灑有機酸產品解毒,以免雨水當中的有害物質影響水質。
3、遇到藻相變動,可潑灑賽有漁液肽美,之后再培菌培藻調節水質,平衡藻相菌相。
4、使用優質飼料,適當拌料內服俠肝義膽+賽有漁液肽美提高抗病力,減少對蝦的應激性游塘,發現細菌感染,及時拌喂君無影+賽有漁液肽美。
二、缺氧性游塘
在養殖過程中,當水體溶解氧不足時,對蝦便會成群結隊的浮游到溶氧較多的水面呼吸氧氣,此現象為缺氧性游塘。缺氧造成的游塘現象出現在各養殖階段,這是由于池塘養殖密度過高、投餌過量、池水惡化、水色發綠、發紅或變黑,在傍晚下雷陣雨極易發生浮頭現象。游池大多發生在凌晨,有時也會在上半夜開始甚至發生在白天,養殖戶可根據水質,天氣情況而得以確診。
(1)打開增氧機增氧。
(2)拋灑增氧產品。
(3)向池內注入新鮮水或進行排換水,并潑灑賽有漁液肽美緩解對蝦應激。
三、氨氮、亞硝酸鹽、pH值超標引起的游塘
首先解用有機酸產品,降低氨氮、亞硝酸鹽對對蝦的毒害,之后分析指標升高的原因,采取針對性措施處理。
四、底質惡化引起的游塘
在高密度養蝦池養殖中后期,特別是連年養蝦又未能徹底清淤的老化蝦池,伴著投餌的增多,蝦類殘餌、糞便和浮游生物尸體不斷聚集于池底,導致底質惡化,氨氮、亞硝酸氮、硫化氫等有害指標濃度超標,對蝦為了回避惡劣的底質環境而游到水中上層來。此種游塘無明顯的規律性,既有群游也有散游,在水面或水中上層都可能存在,嚴重時會引起對蝦大量死亡。
建議及時使用抵青青等底改產品。
五、疾病引起的游塘
對蝦感染了紅體、白斑、爛黑鰓、熒光、纖毛蟲等疾病可引起游塘。病蝦在行動上表現為在水面做緩慢的游動或狂游,多單游不成群,反應遲鈍,有時在水面打轉或不定向的上下游動,有時側臥池邊淺水處,最明顯的特征是游塘對蝦往往在體表、鰓絲、肝胰臟、腸胃等組織出現各種典型病理特征。碰到此種情況是病蝦暴發的前兆,應緊密觀察,仔細檢查病蝦,確診后對癥下藥,以免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。
六、營養性游塘
由于水體餌料缺乏或投料不夠而導致對蝦攝食量不足。饑餓引起的游塘出現在養殖前期時,小蝦苗不能攝食顆粒較大的配合飼料,基本以水中浮游生物為主,尤其在養殖密度大的池塘,餌料生物不能滿足對蝦的攝食需要時就會出現游塘。在養殖中后期,養殖戶對對蝦存塘量和投餌量估算偏差較大,導致餌料投放不足,不能滿足對蝦的正常攝食和生長需求,導致對蝦因饑餓而游塘。
診斷方法:游塘現象具有明顯的群游性,沿池邊繞池環游。檢查對蝦腸內食物缺乏,機體沒有出現病變,當池邊投些餌料,會有許多蝦停下吃料。
(1)放苗前適當肥水,保證蝦苗下塘時有充足的基礎餌料。
(2)蝦苗下池后,如密度較大,還應適當投喂高檔開口餌料,經過一周蝦苗適應以后,以投喂破碎料小料為主,帶水全池潑灑,保證蝦苗能得到充足的餌料。
養殖過程中應根據對蝦的個體大小、天氣變化的情況、水質和底質的條件、對蝦的健康狀況、生理情況、對蝦實際攝食量等因素進行靈活調整,做到科學、合理投餌。
(3)當出現饑餓游塘,應增加投餌量,并在飼料中添加賽有漁液肽美,并適量換水。
七、生理性游塘
每逢農歷當月初一和十五,月圓月缺,潮汐潮漲時,對蝦會隨著潮汐的變化規律而活動頻繁。這種游塘不是很強烈,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習慣性,同時出現集中脫殼現象,這屬于生理性游塘一般無害,但處于脫殼期時應防止因溶氧不足導致對蝦發病,建議蛻殼期間不要采取消毒、殺蟲、施肥等措施。
措施:﹙1﹚出現游塘時,排水20厘米以上,后再加水10厘米,同時停止投餌,并潑灑賽有漁液肽美+妙補,促進對蝦正常脫殼,促進生長;﹙2﹚開動增氧機或拋灑增氧產品。